close
淺談管理與戒律
 
~當彼得杜拉克遇上孔子
 
彼得杜拉克生於西元1909年奧地利的書香世家,1938年為反抗納粹逃到美國定居,於2005年逝世。是現代管理學大師,也是美國商業週刊、華爾街日報、台灣天下雜誌等全球著名管理及經濟學家,一致推崇的現代企業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克生前同時也是歷代美國總統的國家顧問。
 
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到西元前前479年,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孔子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這二位大師、名人,年代相差逾二千多年,為何要特別擺在一起呢?因為孔子與彼得杜拉克都是一代大師,那麼應當思想或行誼有相同之處,讓我們後人可以學習和效法的地方。而儒家所謂的「執中貫一」與佛家的「萬法歸一」又似乎很雷同,所以就大膽地將二位大師的言論以及佛家的一些思想做一個初淺的整理與分享。
 
六祖壇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六祖惠能大師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彼得杜拉克曾說:「目標管理是有用的,如果你知道目標的話。但百分之九十的時候你並沒有」。這三句話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佛家說菩提心是在自己本身,本自俱足,但前提是在我們知道的狀況下、是在我們明白且去實踐的狀況下,但是我們日常生活是否經常忽略了我們的菩提心呢?當我們憤怒時是否忘了菩提心?當我們悲傷時是否也忘了菩提心呢?其實我們都「知」道,只是我們大部份的時候都把菩提心忽略、遮避了,因此彼得杜拉克在這裡也說,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實並沒有,也沒有去實踐,以佛家的觀點來講,其實彼得杜拉克在後來做了一個很棒的解釋。企業有企業的目標,所以要有目標管理,而個人呢?個人也有個人的目標,那麼是否也相同需要有個人的目標管理呢?
 
戒律與管理是否一樣呢?我們聽到戒律都會想到,那是出家人和修道人的事;聽到管理也會想到,那是老闆和主管的事。其實戒律是我們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管理也不是只有老闆和主管每天的向下管理才是管理,我們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向上管理,也是管理的一部份。而如何管理自己,就如同戒律一樣,如何正確且有效地對自己持戒、對自己管理?以下將戒律與管理這二個東方與西方不同的名詞和思想,整理與各位分享。
談到戒律,佛家曾說:「守戒律,不是做給人家看的,而是做給自己看。修道是圖個表面功夫而已嗎?別人看得到的界限,就做得戰戰競競,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就鬆懈得很,這就是表面功夫」。我們經常誤以為出家人或修道人才需要守戒律,其實我們平常人每天都在守戒律,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我們守的其實是不同的戒律,例如我們每天早上出門上班、上課,我們騎機車或開車,是靠左還是靠右呢?靠右的,如果有的人靠左行駛、有的人靠右行駛那就大亂了。又如我們遇到紅綠燈時,綠燈行紅燈停,如果有人偏偏要綠燈停紅燈行,那麼就又大亂了。又如我們搭捷運上手扶梯時,我們是否都靠右站呢?左邊留給趕時間要快速通過的人呢?這都是我們每天在不知不覺中守的戒律,或稱之為習慣,這種戒律、規範、規定,都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也都是要幫助大家更平安、更方便地生活。
 
所以我們是否每天也有持戒呢?有,只是我們沒有發覺,沒有發現而已,當這些規定、規範、戒律或行為,我們已經視為理所當然時,我們也就忘了為什麼要去遵守,因為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很自然、很習慣的一種行為,彼得杜拉克曾說:「別在意快樂或不快樂,盡你的責任」,當我們去遵守開車、騎車靠右行駛、紅燈停綠燈行,以及捷運手扶梯靠右站的習慣時,我們是否有快樂或不快樂的想法呢?我想大部份人並沒有想到快樂與否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把這種行為當作是一種習慣,我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佛有佛規」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把法律、把家規、把佛規,當作是一種習慣的行為,那麼我們就不會認為守戒律,或是守法律很困難了。
 
談到戒律、守戒,有一句話我們一定耳熟能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都知道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先做到修身,但是要怎麼修身呢?其實儒家在四書裡的「大學」已經告訴我們了,大學裡有一個「八目」,所謂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要做到儒家的修身,佛家的守戒,西方叫做管理自己,都是一樣的意思,要做好修身的功夫,就要先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後,才有辦法做到最基本的修身,之後才能從齊家做起,進而治國而後平天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八目裡其實有五項是針對管理自己,如何守好戒律做說明的,所以古聖先賢們也是從這裡想要告訴我們,要從自我管理做起,如何管理好自己,如何守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那為什麼要守戒律、守法律呢?在外就是遵守法律,讓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一個遵循的目標,在內就是佛家所講的要恢復我們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儒家所講的「修身」,以及西方管理學所講的「自我管理」。雖然文字不一樣,但是思想的本質和目標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我們恢復善良的初心,和天地相同的一顆心。不管是菩提心、修身或自我管理,唯有透過內省自發「管理」好自己的心,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守戒律的內外表現。
我們都知道台塑集團以管理著稱,台塑關係企業有176家公司橫跨33個產業,超過9萬名員工,台塑集團經營超過一甲子,一直都把這麼多公司、這麼多員工管理得很好,靠的也是戒律,只是這種戒律我們把它稱作為管理規章,台塑有超過2175本管理規章,印出來可以疊得比人還要高,超過1100張表單,每張表單每一個項目、每一個格子都有它設計的用意和精神。台塑就是利用這些管理規章和表單工具,做到一貫化的管理,造就出台塑集團的王國。然而台塑的員工,有遵守得很好嗎?有,而且由於書同文、車同軌,176家公司都用同樣的管理規章,所以當然一貫化的很徹底。但是我們最近是否發現,台塑集團2010年似乎經常上新聞,好像螺絲釘不知道鬆了哪一根?這也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省思的機會,台塑集團以經營和管理著稱一甲子,但是只要任何一點疏忽,就會造成災難,這也好比我們平常守戒律、管理自己的情況一樣,時時謹言、刻刻慎行,才能做好自我管理,或稱之守戒的功夫。
 
談到守戒,佛家曾說:「戒律要好就要謹言,一個默語戒都守不好了,更何況其他的戒律!火候、愿行要怎麼行啊?火候不煉,心念就更難守了」,這是管理自己的基本功夫。彼得杜拉克曾說:「你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換句話說,要先知道有哪些戒律要遵守,我們才能管理自己去遵守、去守戒。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每天要遵守超過1500條法律,我們回想一下,好像似乎大家都遵守得不錯,雖然偶爾開車、騎車趕個時間會超個小速,但基本上大部份的時候,大家都還是十分守法的。而佛家所謂的佛規呢?儒家的戒律呢?
彼得杜拉克曾說:「有偉大成就的人,向來善於自我管理。然而,這些人畢竟是鳳毛麟角。但在今天,即使資質平庸的人,也必須學習自我管理」。佛家曾說:「盡心守份,也是一種戒律,能盡心盡力,就不愧於天地,因為盡心才能與天地相容,如果無法盡全心,就沒辦法做天下事」。所以如果佛規或戒律一時之間還無法做到圓滿,那麼我們可以把「盡心守份」作為第一優先。彼得杜拉克曾說:「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做對的事就是守法律、守戒律、盡心守份,如果開頭做對了,那麼終點也不遠,道亦不遠矣。
 
遵守佛規、戒律或法律其實並不困難,桃園明聖經中劉備曾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妙法蓮華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積沙成塔」積少成多之典故。佛家曾說:「凡事專心去做,才會成功,如同吃飯必須專心的吃,才能吃出滋味,做任何事都專心,那是道」。這就好比前面與大家分享的六祖壇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一樣,如果我們把靠右行駛和綠燈行紅燈停當作是一種習慣,如果台塑員工把遵守公司管理規章,當作一種很平常很自然的行為,那麼就不會感到煩惱要怎麼去做,所以也不必擔心受罰。換而言之,佛家、儒家或什麼都不信的大家,對於佛規、戒律或法律的遵守,會很困難嗎?應該不會才對,如果我們也把這些佛規、戒律和法律當作是一種習慣,一種很平常很自然的行為,那麼就不會感到很困難要怎麼去遵守。但是我們卻好像經常很難去做到,這是什麼原因呢?佛家曾說:「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大事、小事,一定要有誠敬的心」。守戒律在外就是遵守法律,讓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一個遵循的目標,在內就是要恢復我們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善良的初心,和天地共同的一顆心管理好自己的心,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行為,也就是守戒律的內外表現,進而達本還源,恢復本來面目。
 
彼得杜拉克曾說:「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管理自己是在於「行」的功夫,而不是「知」的上面,「知道、知道」大家都知道道理。所以守戒律是我們自我管理「知」與「行」的角力,我們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呢?以上僅初淺地將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佛家、儒家思想,以及生活上的實例引用與各位分享,如果有不圓滿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與不吝指正分享。
 
JR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uejrh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